如果将艺术家徐福厚的前期作品与近期作品做一番仔细的比较,我们并不难发现:他的价值追求其实一直没有改变过,那就是力图将古典艺术的精神,即对永恒与崇高、单纯与静穆的孜孜追求,赋予当代性的阐释与特征。但前后两个阶段对艺术的表现则明显不同,在前者,他显然借用的是西方古典艺术的写实风格。如作品《陈述》、《旗祭》、《若木》等就是很好的证明。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经历了一个具有“表现主义”特征的探索阶段后,他近期的作品显得越来越“抽象”化了。因为画面已经彻底规避了文学的叙事性、人物与场景的写实性以及作品的三维性特征,从而显现出了全新的美学追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全新的蜕变。
在这里,一个最为引人入胜的问题是,艺术家徐福厚究竟为什么要由写实走向表现,最后走向“抽象”?
也许,我们可以从“风格主义”的角度来给予解释,因为在当下,一个艺术家的风格是否当代,是否具有个性,的确是很重要的。但结合他的一系列近作来看,这种单方面的解释肯定是绝对不够的。事实上,他更加关心的是如何以当代的、中国的、个人的艺术方式来突显他对古典艺术精神的全新阐释。在与我的交谈中,他甚至将其视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价值追求。所以,他在借鉴学习了西方抽象艺术的观念与表现方式后,又转而对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给予了当代性的清理。而这种将借鉴由西方古典艺术向东方古典艺术的转移,一方面使他把借鉴的眼光瞄准了近代艺术大师黄宾虹,另一方面又使他创造了一种超越西方抽象艺术的新艺术样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创造的是一种“半抽象”的艺术。
徐福厚的近作大致可以分为山水与人物两大类。按我的理解,在前者,他更多是探索如何以油画的方式去有效借鉴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的作画观念与技巧。而在后者,他则更多是努力将以上学习成果转换到实际的创作中。这也许是他自己更加看重人物画创作的缘故吧。其具体方法是:大胆将客观对象打散,然后用不同灰色的笔触组成画面形象,进而形成画面特殊的抽象结构。整个作画过程是一个由A至B,再由B至C的自然生长过程。相关的是,与早年作画主要依据写生不同,他在近期作画主要依据想象。很明显,没有对传统中国画的深入了解,没有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认真研究,他绝对不可能走到这一步。
我看徐福厚的近期创作的人物画,总感到那人与人的结合更象一种山势,突出的则是厚重、崇高与伟岸,因此当人们远看作品时,便也可体会出一种近似于全景山水画的宏大气势,并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当然,对于他的新作,我在欣赏中也有些许不足之感。在我看来,他在致力于寻求一种新的艺术语言方式时,不知不觉也弱化了对作品思想的表达,有时甚至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以致于批评家易英在一次与作者相关的交谈中指出,徐福厚还停留在现代主义阶段。我总觉得,作为一个50年代生人,徐福厚的阅历、对古典精神的理解,还有对作品诗意的表达正是他的长处。如何将这些东西发扬光大,并更好地体现在今后的创作中,仍然是他必须要很好加以解决的问题,而这肯定会使他的作品跃上更新的台阶。另外,我想补充一下,传统中国画在追求“诗画结合”时所强调的并不是叙事诗的特征,而是抒情诗的特征,因此我们没必要为反对“文学的叙事性”而将美术作品的诗意化表达也取消。恰恰相反,诗意化表达在当代仍然应该有着生存价值,因为还有观众存在这样的审美需要。
以上只是我的肤浅看法,但不知徐福厚先生以为然否?
鲁虹
2008年6月18日于北京至深圳的飞机上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